一、全文
君问归期未有期,巴山夜雨涨秋池。
何当共剪西窗烛,却话巴山夜雨时。
二、注释
- 寄北:写诗寄给北方的人。诗人当时在巴蜀(现在四川省),他的亲友在长安,所以说 “寄北”。
- 君:对对方的尊称,等于现代汉语中的 “您”。
- 归期:指回家的日期。
- 巴山:指大巴山,在陕西南部和四川东北交界处。这里泛指巴蜀一带。
- 秋池:秋天的池塘。
- 何当:什么时候。
- 共:副词,用在谓语前,表示动作行为是由两个或几个施事者共同发生的。可译为 “一起”。
- 剪西窗烛:剪烛,剪去燃焦的烛芯,使灯光明亮。这里形容深夜秉烛长谈。
- 却话:回头说,追述。
三、翻译
你问我回家的日期,归期难定,今晚巴山下着大雨,雨水已涨满秋池。什么时候我们才能一起秉烛长谈,相互倾诉今宵巴山夜雨中的思念之情。
四、赏析
- 情感表达:诗的开头两句以问答和对眼前环境的抒写,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或友人深深的思念。后两句即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,反衬今夜的孤寂。既描写了今日身处巴山倾听秋雨时的寂寥之苦,又想象了来日聚首之时的幸福欢乐,此时的痛苦与将来的喜悦交织一起,时空变换,情真意切。
- 艺术特色:这首诗即兴写来,写出了诗人刹那间情感的曲折变化。与李商隐的大部分诗词表现出来的辞藻华美,用典精巧,长于象征、暗示的风格不同,这首诗质朴、自然,同样也具有 “寄托深而措辞婉” 的艺术特色。语言朴素流畅,“巴山夜雨” 首末重复出现,令人回肠荡气。“何当” 紧扣 “未有期”,有力地表现了作者思归的急切心情。在章法结构上也很有特色,“期” 字两见,“巴山夜雨” 重出,构成了音调与章法的回环往复之妙,恰切地表现了时间与空间回环往复的意境之美,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。
五、作者
李商隐(813—858),唐代著名诗人。字义山,号玉谿生,怀州河内(今河南沁阳)人。开成进士,曾任县尉、秘书郎和东川节度使判官等职。他处在晚唐时期,因受牛李党争的影响,被人排挤,潦倒终身,死时年仅四十七岁。李商隐是一位有着独特成就,对后世有巨大影响的大诗人,擅长律诗和绝句。他的诗构思精巧,委婉含蓄,语言精炼,富有文采。著有《李义山诗集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