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简介
嫦娥,中国神话人物,别名姮娥、常娥、恒娥、桓娥、亘娥,是后羿的妻子,因偷食长生不老药而奔月。嫦娥奔月神话与后羿射日、女娲补天、共工触山神话并列为中国四大著名神话。其神话最早可追溯到《山海经》,相关故事最早出现于商朝的《归藏》,后在西汉刘安的《淮南子》和东汉张衡的《灵宪》中得到扩充,东汉末年,学者高诱在给《淮南子》作注时,确立了嫦娥和后羿的夫妻关系。在神话演变中,嫦娥的形象经历了多次变化,汉代画像中的嫦娥人头蛇身,魏晋唐宋时期嫦娥跻身上仙,形象通常为 “戴星冠,蹑朱履,衣素纱之衣,手执玉简,悬七星金剑,垂白玉环佩”。
二、相关作品
- 文学作品相关:在众多文学作品中,嫦娥多作为被描写和赞颂的对象出现,如南朝宋颜延之的《为织女赠牵牛》、谢庄的《月赋》,唐朝李白的《把酒问月》、杜甫的《月》、李商隐的《嫦娥》《霜月》等,这些作品从不同角度描绘了嫦娥的形象和情感。
- 现代衍生作品:有以嫦娥为主角或涉及嫦娥故事的小说,如《重生商女倾天下》《惊恐旅社》等,还有众多以嫦娥奔月为题材的影视节目,如 1947 年的《嫦娥奔月》、2010 年的《嫦娥》、2018 年的《山海伏魔之追月》等。
三、评价
- 从文化内涵角度:嫦娥奔月神话反映了早期人类探秘自然的强烈愿望,是人类理性意识觉醒的结果,体现了人们对自然的探索精神和对自由的向往。同时,嫦娥作为月神,与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相关联,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民俗价值,成为中华文化的深刻原型。
- 从女性形象角度:从女性文学的角度看,嫦娥奔月被视为对男权社会的反抗,体现了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。她敢于打破常规,追求自己的命运,尽管结局充满了孤独和无奈,但这种反抗精神为后世文学中的女性形象塑造提供了范例。
- 从情感与人性角度:嫦娥的故事中蕴含着爱情、背叛、孤独等多种情感元素。她与后羿之间的爱情纠葛,以及她在月宫中的孤独寂寞,引发了人们对爱情、婚姻和人性的思考,使这个神话具有了深厚的情感底蕴和人性光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