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全文
北风卷地白草折,胡天八月即飞雪。
忽如一夜春风来,千树万树梨花开。
散入珠帘湿罗幕,狐裘不暖锦衾薄。
将军角弓不得控,都护铁衣冷难着。
瀚海阑干百丈冰,愁云惨淡万里凝。
中军置酒饮归客,胡琴琵琶与羌笛。
纷纷暮雪下辕门,风掣红旗冻不翻。
轮台东门送君去,去时雪满天山路。
山回路转不见君,雪上空留马行处。
二、注释
- 武判官:当是封常清幕府中的判官。判官,官职名。唐代节度使等朝廷派出的持节大使,可委任幕僚协助判处公事,称判官,是节度使、观察使一类的僚属。
- 白草:一种晒干后变为白色的草。折(zhé):弯曲。
- 胡天:指塞北的天空。胡,古代汉民族对北方各民族的通称。
- 梨花:春天开放,花作白色。这里比喻雪花积在树枝上,像梨花开了一样。
- 珠帘:用珍珠串成或饰有珍珠的帘子。形容帘子的华美。
- 罗幕:用丝织品做成的帐幕。形容帐幕的华美。
- 狐裘(qiú):狐皮袍子。
- 锦衾(qīn):锦缎做的被子。锦衾薄(bó):丝绸的被子(因为寒冷)都显得单薄了。形容天气很冷。
- 角弓:两端用兽角装饰的硬弓,一作 “雕弓”。
- 不得控:(天太冷而冻得)拉不开(弓)。控:拉开。
- 都(dū)护:镇守边镇的长官此为泛指,与上文的 “将军” 是互文。铁衣:铠甲。难着(zhuó):一作 “犹着”。着:亦写作 “着”。
- 瀚(hàn)海:沙漠。阑干:纵横交错的样子。百丈:一作 “百尺”,一作 “千尺”。
- 惨淡:昏暗无光。
- 中军:主帅的营帐。
- 饮归客:宴饮归京的人,指武判官。饮,动词,宴饮。
- 胡琴琵琶与羌(qiāng)笛:胡琴等都是当时西域地区兄弟民族的乐器。这句说在饮酒时奏起了乐曲。羌笛:羌族的管乐器。
- 辕门:军营的大门。古代军队扎营,以车环卫,在出入处用两车的车辕相向竖立,作为营门,故称辕门。
- 风掣(chè):红旗因雪而冻结,风都吹不动了。掣:拉,扯。冻不翻:(红旗)被冻得怎么吹也飘不起来。
- 轮台:唐代的县名,属北庭都护府,在今新疆米泉。
- 满:铺满。形容词活用为动词。
- 山回路转:山势回环,道路盘旋曲折。
三、翻译
北风席卷大地,白草被吹弯了,塞北的天空八月就纷纷扬扬下起了大雪。忽然间宛如一夜春风吹来,好像是千树万树梨花盛开。雪花散入珠帘,打湿了罗幕,狐皮袍子穿在身上也不暖和,锦缎被子也显得单薄。将军和都护的手冻得拉不开弓,铁甲冰冷得让人难以穿上。沙漠结冰百丈纵横有裂纹,万里长空凝聚着惨淡愁云。主帅帐中摆酒为归客饯行,胡琴、琵琶、羌笛合奏来助兴。傍晚辕门前大雪落个不停,红旗冻僵了,风也无法牵引。轮台东门外欢送你回京去,你去时大雪盖满了天山路。山路迂回曲折已看不见你,雪上只留下一行马蹄印迹。
四、赏析
- 景色描写:此诗开篇先写塞外狂风呼啸、白草折腰、八月飞雪的奇特景象,接着以 “忽如一夜春风来,千树万树梨花开” 这一绝妙的比喻,将漫天飞雪比作春天盛开的梨花,展现出边疆雪景的壮美与神奇,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丰富的想象空间。诗中还通过描写雪花飘入营帐、将士们的穿着和拉弓的状态等细节,突出了天气的寒冷。“瀚海阑干百丈冰,愁云惨淡万里凝” 则用夸张的手法描绘出冰天雪地、阴云密布的景象,为下文的送别营造出悲壮的氛围。
- 情感表达:诗中既展现了诗人对塞外壮丽雪景的赞美之情,又抒发了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。在描写送别场景时,“中军置酒饮归客,胡琴琵琶与羌笛” 写出了饯行宴会的热闹,然而在热闹的背后,却隐藏着离别的伤感。“山回路转不见君,雪上空留马行处”,以景结情,通过描写友人离去后,雪地上空留马蹄印的画面,将诗人的惆怅和对友人的思念之情表现得含蓄而深沉。
- 艺术特色:全诗以一天雪景的变化为线索,记叙送别归京使臣的过程,文思开阔,结构缜密。语言优美,用词准确生动,如 “忽如”“即” 等词形象地表现了诗人看到雪景时的惊讶和惊喜。诗歌还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,如比喻、夸张、互文等,使诗歌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。此外,诗歌的韵律和谐,节奏明快,读起来朗朗上口。
五、作者
岑参,出身于官僚家庭,但父亲早死,家道衰落。他自幼从兄受书,遍读经史。二十岁至长安,求仕不成,奔走京洛,北游河朔。三十岁举进士,授兵曹参军。天宝年间,两度出塞,居边塞六年,颇有雄心壮志。安史乱后回朝,由杜甫等推荐任右补阙,转起居舍人等职,官至嘉州刺史,世称岑嘉州。后罢官,客死成都旅舍。与高适并称 “高岑”,同为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。其诗题材广泛,有《岑嘉州诗集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