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石壕吏》全文 注释 翻译 赏析 作者 典型考题

在本文快速跳转:全文 注释 翻译 赏析 作者 典型考题

一、全文

暮投石壕村,有吏夜捉人。
老翁逾墙走,老妇出门看。
吏呼一何怒!妇啼一何苦!
听妇前致词:三男邺城戍。
一男附书至,二男新战死。
存者且偷生,死者长已矣!
室中更无人,惟有乳下孙。
有孙母未去,出入无完裙。
老妪力虽衰,请从吏夜归。
急应河阳役,犹得备晨炊。
夜久语声绝,如闻泣幽咽。
天明登前途,独与老翁别。

二、注释

  1. 石壕:村镇名,在今河南陕县东七十里5。
  2. :投宿5。
  3. :越过。走:逃跑5。
  4. 一何:多么,何等5。
  5. 邺城:今河南安阳市。戍:戍守,此指讨伐安庆绪5。
  6. 附书:托人带信5。
  7. 存者:指尚活着一个儿子。且:姑且。偷生:苟且活下去。死者:指死去的儿子5。
  8. 室中:家中。乳下孙:吃奶的小孙子5。
  9. 无完裙:没有一套完整的衣服5。
  10. :老年妇女5。
  11. 河阳:古县名,治所在今河南孟县西。役:服役5。
  12. 泣幽咽:吞声抽泣。

三、翻译

傍晚投宿石壕村,有差役在晚上来抓人。老头越过墙逃跑,老妇出门去察看。差役吼叫得多么凶狠,老妇人啼哭得多么痛苦!我听到老妇人走上前去对差役说:“我的三个儿子去邺城服役。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,说两个儿子最近刚战死了。活着的人姑且活一天算一天,死去的人就永远逝去了!家里再没有别的男丁,只有个正在吃奶的孙子。因为有孙子在,他的母亲还没有离去,但她出出进进没有完整的衣服。老妇我力气虽然衰弱,请让我跟随你连夜回营去。赶快到河阳去服役,还能够为军队准备明天的早饭。” 夜深了,说话的声音消失了,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声。天亮后我继续赶前面的路程,只能同那个回来的老翁告别。

四、赏析

《石壕吏》是一首杰出的现实主义叙事诗。通过作者亲眼所见的石壕吏乘夜捉人的故事,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残暴,反映了唐代 “安史之乱” 引起的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,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。

在艺术表现上,这首诗最突出的特点是精炼。全篇句句叙事,无抒情语,亦无议论语,但作者却巧妙地通过叙事抒了情,发了议论,爱憎十分强烈,倾向性十分鲜明。诗中还运用了藏问于答的表现手法,如 “吏呼一何怒!妇啼一何苦!” 概括了双方的矛盾,而县吏的多次逼问则藏于老妇的致词中,通过老妇的回答展现出来,生动地表现了县吏的横蛮气势和老妇的悲苦无奈。同时,场面和细节描写自然真实,如 “老翁逾墙走” 表现了人民长期以来深受抓丁之苦,昼夜不安;“夜久语声绝,如闻泣幽咽” 则细腻地表现了儿媳妇因丈夫战死、婆婆被 “捉” 而泣不成声的悲痛之情。

五、作者

杜甫(712-770),字子美,自号少陵野老,世称 “杜工部”“杜少陵” 等,汉族,河南府巩县(今河南省巩义市)人,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,被世人尊为 “诗圣”,其诗被称为 “诗史”。杜甫与李白合称 “李杜”。他的诗作风格多样,以沉郁顿挫为主,真实地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,饱含着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怀。

六、典型考题

用AI搜索更多:豆包 DeepSeek